世界工厂重新“制造世界”
发布时间:2024-01-29 21:07:43 来源:环球直播nba

  近日,东莞召开2024年市政府一号文新闻发布会,介绍东莞围绕快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出台“1+5”政策,高质量建设国际科创制造强市的有关情况。

  今年东莞“一号文”聚焦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两大主线个产业领域进行深入调研,“一业一策”给予针对性政策支持,努力把传统产业做优、新兴起的产业做大、优势产业做强。

  每年市政府“一号文”事关当地全年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重要方向。从今年东莞“一号文”来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新型工业化”“内外贸一体化”等成为接下来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词。

  时代周报记者整理发现,相较过去5年东莞的“一号文”,今年“一号文”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方面予以更多重视,涉及的社会经济发展领域更广、实施方式更加细化,惠企、利企力度整体也更强。

  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东莞面临的挑战增加,今年的东莞也比以往更加努力。

  全市目前拥有制造业企业约21万家,规上工业公司约1.38万家,制造业体系涵盖34个工业大类、涉及6万多种产品,形成了万亿级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5千亿级的装备制造集群,以及四个千亿级、九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在智能移动终端、智能装备、泛家居等领域,东莞培育形成了三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外贸方面,东莞最初以“三来一补”吸引外资,在全球制造业转移之际,融入跨国公司的供应链,成为“世界工厂”。贸易往来刺激生产能力,东莞不仅加工制造能力渐升,还涌现慢慢的变多自主品牌、相关产业附加值逐步的提升,对外贸易的规模和质量也进一步提高。

  2023年,东莞外贸进出口总值1.28万亿元,继续稳居全国第五位、广东省内第二位。

  近年来,在经济稳步的增长阶段转换、内外需承压的背景下,以传统制造业和外贸发家的东莞面临较大挑战,当地锚定“先进制造+科学技术创新”的城市定位,推进传统制造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培育形成一批新兴起的产业,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平稳发展。

  东莞市委常委、副市长刘光滨表示,2023年,东莞稳住了经济的基本面,进一步激活了经济内生动力,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中开拓发展新局面。

  “完备的产业配套、活跃的产业生态,正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扎实底蕴和充足底气。将牢牢抓住新型工业化的重大机遇,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进一步焕发制造业大市新的活力,推动东莞工业经济再次跃升。”

  时代周报记者整理发现,过去五年,东莞“一号文”的重点和关键分别是拓空间、脱贫攻坚、新动能、数字化的经济以及制造业当家,2024年的重点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建设国际科创制造强市,并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作为两大主线个行业,“一业一策”提出推动产业高水平发展的政策措施。

  具体来看,传统产业将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行进,同时以科学技术创新赋能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未来产业,“新”“旧”产业并重。

  这也是近5年来,传统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在东莞“一号文”出现次数最多、内容占据篇幅较大的一年。

  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方面,“一号文”继续强化企业梯队成长体系、强化产业科学技术创新体系、强化现代服务支撑体系、强化市场拓展服务体系、强化品质标准赋能体系、强化涉企服务保障体系、强化与广深协同联动发展等7方面的通用性政策“大礼包”,发布各项详细的、具体可依的推进举措。

  以强化企业梯度成长体系为例,“一号文”发布推进“倍增企业”(“倍增”是指企业的规模和效益均实现倍增)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举措,有关政策和服务较以往“双升级”。

  相关支持条例包括:倍增企业率先打造智能工厂、智能车间,分别最高奖励1000万元、500万元;对企业兼并重组实施贷款贴息、中介费实施补助,对企业融资租赁贴息补助翻倍支持;有上市意愿的倍增企业优先纳入上市企业培育体系并实行“一企一策”服务......

  总的来说,东莞对在创新、数字化、金融赋能、市场开拓等领域有成绩、有需求的“倍增”企业,给予多种形式的支持;同时优化“倍增”企业入库机制、评估机制和服务平台建设,做好企业的服务者和管家。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曾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过去十几年,东莞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成效显著,为东莞经济发展创造巨大增量空间。但从当前东莞GDP构成来看,传统产业依旧占据主导地位,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起的产业虽然已形成,但是当前占GDP比值较低。

  林江解释,新兴起的产业极有潜力为东莞创造新的增长点,但必须要格外注意的是,科创项目距离商业化、市场化还有一段路程,导致投入不一定能看到短期的产出,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放缓城市经济稳步的增长步伐。

  不过从长久来看,投注科创,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集群,才能真正让东莞完成从“制造大市”到“制造强市”的转变。

  另一方面,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过程,也难免参杂诸多企业主的复杂情绪。林江补充,长久来看,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之于传统产业来说有很大益处,但如果急于新旧动能转换,催促非公有制企业快速转型,有很大的可能性影响相关企业短期增长目标,导致企业在转型浪潮中被淘汰或企业主发展信心不足。

  对此,给予传统企业合理和足够的转型时间、空间,并在此过程中给予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扶持,或是更温和也更有效的方式。

  换句话说,体量庞大的传统产业,与当前东莞经济基本面息息相关,东莞的发展要兼顾传统产业和新质生产力,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今年东莞“一号文”传统企业转型的支持力度颇高,这也在很大程度上给予企业未来的发展、转型的信心和动力。

  “一号文”指出,在传统产业方面,东莞以纺织服装、餐饮、玩具、家具、造纸、包装印刷、化工、模具等8大传统优势产业为重点,以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为主抓手,逐一明确产业转型方向、破解制约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突出痛点、提出支持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政策举措。

  在纺织服装领域,东莞“一号文”也提出具体推进举措,如加块推动向品牌时尚产业转型,如在品牌打造、数字化转型、展会影响力、示范区和产业园区建设领域发力,对相关表现优秀、合乎条件的企业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在全球贸易摩擦、需求疲软的背景下,现阶段东莞土地成本、人力劳动成本、水电成本等优势减弱,有的加工贸易企业会迁往成本更低的孟加拉、印度尼西亚。

  丁长发举例,服装产业贴牌代工的话利润空间低,更容易因为成本问题迁出,所以东莞要强调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对于服装产业来说品牌时尚化、提高附加值,就非常重要。

  “一号文”指出,东莞以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生物医药产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智能检测装备产业、AI产业等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和未来产业为重点,抢抓风口机遇,从打造新动能、拓展新赛道、塑造新优势的角度提出政策举措,进一步强化科学技术创新对先进制造的赋能支撑,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

  以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为例。这是东莞的重要支柱产业,其中又以智能通信设备为代表的智能移动终端产业占据主导地位,全国(11.7亿台智能手机)每生产6部智能手机,就有1部来自东莞。

  不过我国智能移动终端产业仍存在关键领域待突破问题,如核心技术及核心电子元器件,基带芯片和操作系统等关键软硬件主要依赖国外巨头供给,部分领域处于产品价值链中低端、产业链协同联动发展不足。

  今年将“对症下药”,培育世界级智能移动终端产业集群,打造“产业+科技+金融+人才”高水平循环的集群发展生态,提出加强核心元器件技术攻关、对企业采购相关器件给予奖励,建设智能移动终端产业集群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和检验检测服务平台等,力争2027年实现产值12000亿元。

  不管是传统产业还是新质生产力,发力科学技术创新的,形成品牌特色的,获取相关奖项的,只要符合有关标准,就非常有可能得到资金、用地、人才、资源、金融、产业集群建设等方面的支持。

  不仅如此,随着科研创新机构的增加、产业链的延长和完善、一流营商环境的建设等,受惠公司数更加庞大。

  能够正常的看到,留住、吸引企业成为东莞当前的工作重点,市场主体在,经济发展的竞争优势就在。

  2023年底举行的东莞全球招商大会,东莞推出的发展基金和产业用地均创历年新高,就可以看到东莞招商引资的决心和努力。

  背后原因,或许可以从去年东莞经济数据窥见。2023年上半年,东莞GDP为5262.1亿元,增速1.5%。新旧动能转化、外贸占比高被认为是增速放缓的主因。

  眼下,作为高度外向型城市,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东莞更要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应对市场风险、拓展发展空间。

  今年“一号文”同样关注这样的一个问题,发布《内外贸一体化10条》,聚焦市场开拓、电子商务、跨境物流通道和转型升级四个方面,提出支持企业境内外参展抓订单、引导东莞制造应用电商发展数字贸易、增强内外贸订单交付通道保障能力及推动加工贸易持续高质量发展。

  以电商领域为例。东莞支持制造企业组织跨境电子商务业务,拓展海内外市场,每家企业给予最高200万元奖励;鼓励企业运用直播电商拓宽电销渠道,大力引培MCN机构,帮助本土品牌实现线上内容营销和品牌推广;鼓励企业自建电商直播基地,力争2024年培育2—3个有运营、有规模、有数据的直播基地。

  整体来看,在当前国内外的经济发展形势下,东莞眼前的挑战和压力犹存。展望未来,丁长发认为,在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背景下,制造能力发达的东莞有望在国内市场进一步施展身手。与此同时,东莞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位,土地、劳动力成本等较广州、深圳、香港等更低,将继续带来错位发展优势。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